速度標記,
英文作 Tempo Marks,
德文作Tempo Bezeichnog;為指示樂曲速度之記號。
分為:
1.速度記號:使用兩種方法,一為節拍器的記號,相當於樂曲各拍的長短,以數字指示;
2.速度術語:另一方法是用文字表示大致的速度,同時也有限度地表現樂曲的感覺。
一、速度記號:
梅智(J.N.Maelzel)於西元一八一六年發明了拍節機 (Metronome)。
為了使樂曲速度的計算更正確,指示樂曲中的單位音符在一分鐘內,需演奏幾個的方法。
例如♩=72,表示以梅智節拍器計算,每一分鐘演奏七十二個四分音符(即一分鐘七十二拍)。
取Maelzel及Metronome的第一個字母表示,M.M♩=72,或♩=Ca80。Ca80是Circa之略字,
大約之意,即♩=80上下,♩=72~80即七十二到八十之間。音樂歷史上,差不多是自貝多芬以後,才開始使用節拍器的速度表示。
二、速度術語:
以文字的方式,指示樂曲速度的方法,也可標示出表情或性格。
一六○○年以前的音樂通常不用速度術語,只有魯特琴 (Lute)的譜指定「Apriessa」(快)與「Espacio」(慢)的。
最先使用近代速度術語是義大利作曲家 班凱利(Adriano Banchieri)。
在他的管風琴曲集(Organo Suonarino)中使用了Adagio、Allegro、Veloce、Presto、Piupresto、Prestissimo等指示,
因而別的國家也採用了義大利文的速度術語。
到了十九世紀才開始使用作曲者本國的文字來表示速度(德語、法語)貝多芬的後期作品可看到德文的速度術語,
德文的術語用的最多是舒曼,但是到目前為止,仍以義大利文的術語最為普遍。
這些術語由於演奏者約主觀,而有或多或少的變化。且各時代的快慢基準,也不盡相同。
十七至十八世紀的Presto並不如現在為「甚快」的指示,只是表示「快」的意思。
例如巴哈平均律鋼琴作品中所指示的Presto,與蕭邦的練習曲的Presto極為不同。
下面列出以使用上分類的主要速度術語:
一、表示樂曲全體的速度之術語:
(一)Largo,「大」的意思,表示緩慢的速度;最緩板。
(二)Grave,「重」的意思,表沈重、緩慢速度;極緩板。
(三)Adagio「低沈」、「緩和」之意;慢板。
(四)Lento,「緩和」之意;緩板。
(五)Andant「如行走般」之意;普通走路速度,行板。
(六)Modeerato,「適度」之意,一般中庸速度;中板。
(七)Allegro,「快活地」之意;快板。
(八)Presto,「機敏地」之意;相當快的速度,急板。
(九)Vivace,「生氣勃勃」之意:甚快板(介於快板與急版之間),以上的術語加上-Etto-Ino使本來的意義減弱。加上-Issimo使原意加強。如:Larghetto,甚緩板(較最緩板稍快)。Andantino,小行板(較行板稍快)。Prestissimo,最急板。
二、附加術語:附加在速度術語上,限制其意義:
(一)Assai Molto,非常、甚(例如Allegro Molto)。
(二)Possibile,盡量(例如Presto Possibile)。
(三)Poco,稍微一點點(例如Poco Andanto)。
(四)Poco a Poco,一點點、稍微地(例如Poco a Peco Rit)。
(五)Non Tanto,不很多(例如Allegro Non Tanto)。
(六)Non Troppo,同上。
(七)Ma Non Troppo,同上。
(八)Meno,更少(例如Meno Mosso)。
(九)Piü,更多(例如Piu Mosso)。
(十)Quasi ,幾乎與…相同(例如Andante Quasi Adagio)。
三、變化速度的術語:使用於樂曲中的一部分變更速度時的術語。
(一)漸慢的有:
Rit(Ritardando之略字)、Rall(Rallentando之略字)。
(二)漸快的有:
String(Stringendo之略字)、Accel(Accelerando之略字)。
(三)突然慢下來的有:
Riten(Ritenuto之略字)、Meno Mosso。
(四)突然加快的有:
Piu Mosso、 Piu Animoato。
(五)同時表示速度與強弱:
Allergando Largando(變慢同時增強)Calando Smorzando(變慢同時減弱)。
(六)演奏者自由速度:
如Ad Libitam(任意)。
(七)規定正確的速度:
TempoGiusto。
(八)速度變更後,回復原來速度用的術:
a Tempo、Tempo Primo。
四、其他:
I´istesso Tempo,同樣速度,同等速度,通常用在變更拍子時。
五、以樂曲的性格表示速度:
Tempo Di Marcia進行曲的速度等等。
(文章資源參考:張邦彥)